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父母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武志红 Author 武志红主创团
后台回复“读书”
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
文|天雅
来源|武志红(ID:wzhxlx)
01
为什么你总试着
去疗愈你的父母
朋友阿丽最近找到我,一脸愁容。
从小到大,她跟妈妈的关系一直都非常疏离,令她很痛苦。
这些年,她阅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。
对照书中理论,她发现自己的妈妈确实存在一大堆毛病:
自我中心,对孩子缺乏共情,亲密关系不和谐……
于是,她时不时给妈妈转发一些心理学文章,试图让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。
但妈妈要么不愿意看,要么看不懂,一点效果也没有。
后来实在忍不住,阿丽便当起了妈妈的“咨询师”——直接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妈妈,指出妈妈的问题,并教导妈妈该如何做出改变。
结果,妈妈非常抗拒,并指责阿丽:
我生你养你,为你付出那么多,你没资格指责我。
我没文化不讲理,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,行了吧。
……
对此,阿丽也很委屈:“我一片好心想帮助妈妈变好,她非但不领情,还指责我!”
“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呀?”我问道。
“你想想啊,如果我妈不成长也不改变,她的人际关系就会一直糟糕下去,这辈子也不会快乐。”阿丽不假思索地回答。
“所以,你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妈妈变好,对吗?”我问道。
“这难道不是所有儿女的责任吗?”阿丽反问道。
“不,不是的噢。”我俏皮地回答。
透过阿丽,我看到很多成年孩子身上普通存在的「拯救者情结」:
看到自己的父母正在受苦,就忍不住要去拯救他们,将他们从“水深火热”中解救出来。
催眠师黄仕明,曾在文章中分享自己的故事:
后来经过长达30年的自我觉察与探索,他才发现:
自己之所以想拯救父母,想帮父母去除痛苦,内在的真正动力是——
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感到好过一点,好受一点。
这其实也是很多成年孩子共同的想法。
想象一下, 当你从原生家庭中转身走向未来,去创造成功的事业,去建立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……
而你身后的父母,却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,抑郁、不开心、没有安全感、恐惧不安……
你会是什么感受呢?
你还能毫不犹豫地大步向前,走向属于你自己的幸福未来吗?
或许,更多时候,你会因为愧疚感而产生这样的想法:
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幸福快乐,而父母却处在痛苦中,我会很内疚,无法安然去享受属于我自己的生命。
如果我不去承担父母的痛苦,我无法感受到我是他们生命中的一员,我无法连接到原生家庭的归属感。
于是,为了减轻这份负罪感——
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,让自己成为了父母的“拯救者”,想方设法想要去疗愈他们。
02
你无法疗愈父母
只能疗愈你自己
这时问题来了,当我们竭尽全力去拯救父母,真的能让彼此的状况变好吗?
我们回到阿丽的困惑。
为什么她一片好心想帮助妈妈变好,妈妈却丝毫不领情?
因为呀, 她的这份好心,无形中将自己放置在了「好角色」的位置,却将妈妈放置在了「坏角色」的位置。
你是不好的,需要我来改变你;
你是虚弱的,需要我来疗愈你;
你是无能的,需要我来拯救你……
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是「坏角色」。
一旦意识到自己被指责,就会下意识防御,否认指责;
要么冷冷不予回应,要么情绪爆发,把小事变成争吵。
也因此,阿丽妈妈非但不愿接受女儿的教导与改造,还反过来对女儿加以指责。
我能理解阿丽妈妈的「不情愿」,同时我也能理解阿丽的「愤怒与委屈」:
都是因为你不够好,我的童年才如此痛苦;
你过得这么糟糕,让我怎么安心享受生活;
我都已经筋疲力尽了,你还想要我怎么样!
阿丽的心——
一半放在了妈妈身上,努力想要疗愈妈妈;一半放在了自己身上,努力想要幸福快乐。
这样的撕裂——
既让身为父母的妈妈,倍感压力;也让身为孩子的阿丽,深感痛苦。
在现实生活中,类似这样的例子,还有很多很多。
比如, 孩子工作挣到钱了,给父母买了很多名贵的衣服和食品,想让父母好好享受享受。
但父母却还是天天穿旧衣裳,吃粗茶淡饭,好东西放在柜子里发霉了也不拿出来。
时间久了, 孩子会愈发感到委屈,开始抱怨父母不体谅自己的孝心;
父母也会愈发感到压力,这些贵重物品他们真的不受用。
换而言之, 孩子这种出于好心的对父母「反哺之爱」,却让彼此一起受到更多的苦,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。
黄仕明老师说, 症状或问题的到来,是一个信号,它在提醒我们,我们偏离了生命的道路;
症状是在召唤我们,学会放下包袱,不再负重前行,轻装上阵,放松下来。
试着去疗愈自己,并创造一个空间,去感受家庭中的苦难:
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了我自己的痛苦 我感受到了你的真实本性也感受到了我的真实本性 我带着尊重去接纳你的存在,不再将你的苦难背负在自己身上······
要知道,生命有入口,生命就有出口。
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旅程上——
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起责任,只能自己去照顾、疗愈自己;
我们无法去背负他人的命运,更无法去承担任何人的苦难。
当我们带着这份觉悟和创造力进入世界,我们的存在会照亮其他人,包括我们的父母。
03
放下拯救者情结
是对彼此的尊重
其实呀,在家庭中,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秘诀之一就是:
「课题分离」
即:父母与孩子各自负责自己的成长课题,各自负责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。
它主要存在2个维度:
① 区别自我与父母。
分享一个我和我妈妈的故事。
我家里经济不太好,每个月我都会给父母一些钱。
但我的妈妈总喜欢当“好人”,常常借钱给别人。
我很恼怒她这一点,没少跟她吵,但她总改不掉。
为此,我给钱给得很痛苦,她用钱也用得很痛苦。
直到如今,通过心理学视角,我才理解:
我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没有与妈妈完成分离。
在潜意识里,我觉得自己要为妈妈的贫穷负责,同时也觉得妈妈要为我做出改变。
一旦她不改变,不变好,我就会受挫,陷入痛苦。
当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开始与妈妈分离:
不再过度给她钱,也不再干涉她如何使用钱。
从那以后,我们的关系清爽了许多。
其实,我们谈与父母分离,并不是指要跟父母断绝关系。
而是指把我们的渴望、期待、寄托从这段关系中分离出去。
大部分父母,由于自身的局限,其实是没有能力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,做出改变的。
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,才会造成我们小时候的缺失,使得我们成年以后,依旧拼命想改变他们。
但事实上,能够从中做出改变的,往往只能是我们自己。
试着去看见父母的局限,拥抱内疚,并放下对他们的期待。
当然,这对成年子女来说,并不容易。
曾经,痛苦而虚弱的我,冲着我的咨询师大吼:
“难道就因为他们做不到,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拒绝成长,让我独自承受这一切吗?”
当时,咨询师平静地回答我:
你的感受是真实的,你所受的痛苦也是真实的。
你不需要改变他们,但你可以从中做出选择:
是继续揪着他们,去达成你的期待;还是就此放下的期待,独自向前走?
曾经的你没得选,但现在你可以选。
意识到自己有选择,是改变的开始。
② 放下“拯救者情结”。
我小时候,父母不仅过得苦,内心也很虚弱。
他们常常将责任转嫁给我:
“都是因为供你上学,我们才受那么苦;”
我认同了他们,迫切地想要拯救他们脱离苦海。
大学刚毕业时,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:
我要挣很多很多的钱,给父母买一栋大房子,确保他们下半辈子衣食无忧。
在这个愿望的驱使下,我工作非常努力,对赚钱非常焦虑。
但越焦虑,我的工作效率越低下,越赚不到钱。
我的头脑告诉我这样才是孝顺。
后来透过心理学视角,我才意识到:
这样做,既不尊重父母,也不尊重自己。
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了,觉得自己比父母厉害,必须对他们负起责任。
但真相是,我们和父母是一样平等的成年人——
我们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困难,他们也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。
要知道,他们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。
过去在这么艰难的状况中,他们都存活下来了,并尽全力把我们抚养长大。
他们是有能力将自己的人生进行下去的。
如果我们真的爱父母,就应该好好经营父母赋予我们的生命,用它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,并由衷地对父母说一声谢谢。
你们有理由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处境,我尊重你们;
我只是你们的孩子,没有权力为你们的人生负责;
谢谢你们赋予我生命,我会好好将它经营下去……
如此一来,他们受的苦才没有白费,我们的生命才没有被浪费。
当我们深陷父辈痛苦的沼泽而不自知时——
表面上是父母的匮乏;
但实际上,我们的生命能量也是被限制的、被破坏的。
而当我们能够真正热爱自己、热爱生活时——
我们的生命会开始流动;并收获源源不断的能量,唤醒父母对生命的热爱。
就像后来我既不过度帮扶父母,也不强求他们去做改变时,我终于腾出了空间去经营我自己的生活。
而当我学会享受生活,享受爱自己的自由与快乐时,我的父母也逐渐受到影响,开始学着善待自己。
所以,请放下疗愈父母的执念,并放心大胆地往前走吧,它不是一件坏事!
END
往期精彩
江西16岁男孩失联9天被找到:他开口第一句话,刺痛多少妈妈…
作者: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,绵羊倾诉APP倾诉师。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
👍
如果您喜欢365,请点赞,让我们知道,您曾来过~~